6月,細雨如絲,記者踏入位于江川城區(qū)的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游客流連古滇文物間,沉浸式感受古滇青銅文化的獨特魅力。
“若想探尋一座城市的發(fā)展脈絡,博物館無疑是最佳窗口。”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館長李紅成對記者說。
該館1994年10月建成開館,占地面積3665.9平方米,建筑使用面積1459.4平方米,是一座以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出土的古滇文物為主的專題性博物館,館藏各類文物數千件,包括青銅器、金器、玉器等,是一個功能齊全的青銅器專業(yè)博物館。近年來,該館在研究古滇文物民族文化特色和歷史藝術價值方面持續(xù)發(fā)力,不斷加強研究闡釋、交流互鑒等工作。
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內,游客沉浸式感受古滇青銅文化的獨特魅力。 通訊員 李紅成 攝
“自建成開館以來,博物館的定位就是古滇青銅文化專題類博物館。館內基本陳列為‘李家山古滇青銅文化展’,歷經多次布展改造,目前共展出古滇文物近300件(套),以實物為主,結合運用圖表、觸摸屏、場景復原等展陳手段,綜合展示了古滇國軍事戰(zhàn)爭、生產生活等內容。這些造型精美、工藝精湛的文物,具有強烈的古滇文化特色,是除云南省博物館外展示古滇國文物最全面、最豐富的專題陳列。”李紅成說。該館通過展示滇人留存的文化遺產,體現了云南各民族融入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歷史進程與實踐路徑,在促進文明繁榮發(fā)展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此基礎上,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圍繞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古滇文化發(fā)展傳承等內容,調查和拓印各民族交融發(fā)展見證物的傳統歷史碑刻近400塊,整理地方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資料2萬多字,加強研究闡釋,生動展示和講好以李家山為代表的古滇國多元文化和云南多民族共生共榮的歷史故事,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實。
同時,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積極拓展展覽空間,推動交流互鑒。近年來,該館積極搭建文化交流平臺,先后組織館藏文物精品亮相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海南省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成都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等,對外交流20余次,推動古滇文物交流互鑒。2024年12月至今年3月,良渚博物院策劃的“漢代玉器集萃展”借展文物1件。今年1至3月,四川博物院、三峽工程博物館“長江水文化展”借展文物4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下半年,國內外的多個博物館與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協商借展事宜。其中,7至10月,意大利羅馬國家博物館將舉辦“中國西南地區(qū)青銅文明展”,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擬參展文物6件;5至8月,南海博物館“動物話古——古人眼中的動物世界”擬借展文物12件;7至10月,寧波博物館、青州博物館“中國西南地區(qū)青銅文明主題展”擬借展文物14件。
李紅成說:“文物外展活動,展現了江川悠久獨特的古滇青銅文化,擴大了古滇文化影響力,提升了江川文化形象,促進了云南地方特色文化與國內外不同地區(qū)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
此外,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注重文教融合,始終立足于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職責,積極自主或與相關部門協同舉辦民俗、地方工藝、書畫、攝影、創(chuàng)意等特色臨時展覽,極大地豐富了博物館作為思想文化宣傳陣地的展示內容,滿足不同年齡段觀眾的文化需求,不斷擴大博物館的影響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江川區(qū)正積極申報李家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足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文物保護利用的定位,以李家山古墓群遺址及其背景環(huán)境為主體,通過保護和展示李家山古墓群遺址獨特的價值及其載體,形成符合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標準的集科研性、公眾體驗性于一體的可持續(xù)管理的考古遺址公園,使李家山古墓群成為滇文化的核心展示地、古滇青銅文化對外交流的窗口。
國寶之美,穿越古今,器以載道,恢弘萬千。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將進一步發(fā)揮古滇青銅文物在民族團結宣教方面的積極作用,持續(xù)守正創(chuàng)新,豐富傳播內容,拓展傳播渠道,講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玉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