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文橋
書院,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教育組織和學術(shù)研究機構(gòu),多為著名學者創(chuàng)建或主持。書院設(shè)山長,主管教學,兼管院務(wù)。書院有官辦和私立之分:官辦書院由地方官禮聘山長;私辦書院自聘山長,須呈報官署備案。生員名額無定,但進入書院后基本是免費的,還會有“膏火銀”津貼。書院以自由研習為主,集眾講授為輔,山長或名師講經(jīng)、講文、講詩無定期,無論官辦還是民辦的書院學生經(jīng)過縣試、府試或院試考試合格的可獲得秀才資格,在封建社會享有眾多特權(quán)。華寧的書院興盛于清朝。
華寧古稱寧州,建置于公元前111年,至今2100多年前即在今盤溪設(shè)置毋單縣。云南漢代時就開教育之端,但因地處邊陲,多地開化較晚,有“南蠻”之稱,然而“夷民不愚”,自官學興起,大有后來趕超之勢。華寧人張文禮,于明代永樂二年(1404年)中進士,為臨安府第一個進士,他無心仕途,有志于師道,自請擔任學職,授云南府教授,后告老還鄉(xiāng)設(shè)帳傳經(jīng),為華寧民間辦學的最早記載。華寧官學直到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始有記載,設(shè)于文廟,故舊稱廟學。至清朝,華寧各地興起創(chuàng)辦書院之風氣,培植文風。這一時期,華寧境內(nèi)辦起7個書院,在省內(nèi)聲名鵲起,其中以寧陽書院名氣最大。
寧陽書院始建于清代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由江南吳江人知州周鑒牽頭,州人李飛鵬、向玉堂等捐款籌辦,并撥慈光寺田租、各納甸田租、魯伯比田租修建,后又增撥盤溪田租、蒙自和個舊錫礦抽成作為經(jīng)費。書院建在寧州城西文昌宮,建有講堂5間、書舍14間、廚房2間等。清代道光七年(1827年)、光緒三十年(1904年)、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分別進行修繕。整個建筑群坐北向南,由倒座、奎閣、中禮殿、講堂、廂房等組成,沿一條中軸線對稱布局,占地1305平方米。設(shè)藏書室于奎閣樓上,所藏經(jīng)、史等書籍,專供院內(nèi)師生閱讀。中禮殿殿堂寬敞明亮,建在2米高的臺基上,通高11米,順伸15.5米,進深12.5米,為硬山頂、抬梁式建筑。建筑風格為歇山頂和硬山頂,抬梁式構(gòu)架,奎閣和中禮殿設(shè)有斗拱,額枋雕刻彩繪,奎閣戧脊尖端各懸一個青銅風鈴。中禮殿檐下高懸“寧陽書院”木匾,并有裝飾性斗拱,昂頭雕成龍形,檐方刻“鯉魚跳龍門”圖案,全都做了彩畫。檐柱原掛有寧州清代書法家朱家寶題書楹聯(lián):“寧靜致遠淡泊明志;陽春煙景大塊文章。”民國時期,寧陽書院成立勸學所、黎縣師范講習所、縣立華寧初級中學,1950年后為華寧縣第一中學,現(xiàn)為華寧縣第三中學。寧陽書院建成后,寧州知州周鑒曾作《新建寧陽書院碑記》,惜筆者未曾見過。
寧陽書院由齋長(也稱山長)主管教育事務(wù),任職者為當?shù)氐泥l(xiāng)賢名流、德賢能人、著名學者之輩。光緒六年(1880年)的齋長分別是楊起鰲、張燦然,后齋長改為管事,分別由朱學詩、張廷勷、楊占鰲、李安一、張明道、段坤元、范镕甫、張允齋、張漢臣、張彥臣、劉吟卿、張任之、張配德、魏勛臣、楊煥斗、向泰然、王鏡湖、張梅初、朱小齋、魏介眉、趙繼美、張宴如、顧美田、覃子懷、張蔚清、豆耀西、楊高德(大理人,號竹溪、解元)、楊家鰲等人擔任,任職止于民國六年(1917年)。寧陽書院辦學134年,以“興行教化、作育人才、風政修明、賢才蔚起”的辦學方針,成為學子求知的圣地,為華寧培養(yǎng)了眾多名仕、文人騷客,使得古寧州人文蔚起,一時名噪滇中。
華寧最早的書院有人認為是寧陽書院,而另一座書院龍山書院在華寧舊志沒有提及創(chuàng)立時間。據(jù)楚雄府教授張贊乾的墓志記載,張贊乾曾執(zhí)教龍山書院,或為龍山書院的創(chuàng)始人。查閱張贊乾年譜及傳記可知,其出生于萬歷壬寅年十月初一(1602年,萬歷三十年),卒于康熙甲子年七月十四(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因此他創(chuàng)辦并執(zhí)教龍山書院的時間應(yīng)為其在世前幾年,所以判定龍山書院創(chuàng)建于康熙年間,是華寧最早的書院。其后為寧陽書院、玉溪書院、龍門書院、星湖書院、學源書院、海境書院。明清時期華寧創(chuàng)辦了七大書院,但留存的史料很少,記載較多的是寧陽書院。在華寧,多人曾問及我古代書院的情況,筆者便就本人所知作如上整理,歡迎大家補充完善,或提供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