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縣甸中鎮(zhèn)有“三子”:辣子(辣椒)、繩子(棕繩)、席子(草席)。曾經(jīng),打草席、搓繩子不僅能養(yǎng)活一家人,而且在當?shù)貜V為流傳,成了很多甸中人賴以生存的技藝。
昔古牙村八字嶺小組是甸中鎮(zhèn)彝族土坯房保存最完好的村寨,2016年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打草席的手藝在村里已經(jīng)傳承了200多年。盛夏時節(jié),走進八字嶺小組,依山而建的土坯房,層層疊疊,清幽靜謐,沿著悠長的階梯石道,穿過深深的石板巷子,記者來到了宋成明和袁鳳英老兩口的家。
一床草席十幾道工序
一進門,稻草的清香撲面而來,兩位七旬老人在打草席的席架前忙碌著。老舊的門檻屋檐、傳統(tǒng)的老手藝、臉上爬滿皺紋的老人,讓人感覺時光仿佛在這里停滯,一幕幕場景無聲敘述著古老村莊的昨天。
74歲的袁鳳英告訴記者,自己從20歲左右就開始打草席,半個世紀的時間,打草席的每一道工序早已爛熟于心,看似不起眼的一床草席,卻需要十幾道工序才能完成。
不斷重復送草、打草的動作,草席慢慢成形。
首先是原材料的準備,包括席草和固定席草的麻線。曾經(jīng)八字嶺小組家家戶戶打草席時,人們廣泛種植蒲草作為打草席的原材料,蒲草一年可以收三季。如今打草席的人少了,種植蒲草的人也很少,宋成明和袁鳳英老兩口也因為年齡大了無力再去種植蒲草。
“現(xiàn)在,每年稻谷收割的時候,別人家不要的糯谷稻草,我和老伴就去撿來,曬干捆起來放著,來年打草席的時候用。”袁鳳英說,一定要用糯谷稻草,因為糯谷稻草長且編出的草席更加結(jié)實耐用,淋雨不容易散架。此外,麻線的準備也很有講究,要用從山上割來的山茅草,曬干后蒸軟,然后搓成麻線,才足夠結(jié)實。
默契配合,周而復始
席草和麻線準備好,農(nóng)閑時就可以打草席。四根木頭組成的席架、鉆滿小孔和卡槽的席扣、一根送草用的竹棍,就是打草席需要用到的全部工具,看似樸實無華卻包含勞動人民智慧。
打草席需要兩個人默契配合,宋成明和袁鳳英兩位老人分工明確。首先將準備好的麻線穿過席架和席扣固定好,宋成明坐在席架正面,妻子袁鳳英坐在側(cè)面,袁鳳英用竹棍將席草橫穿席架送到另一側(cè),宋成明則是手握席扣用力壓打。雖然已年過古稀,兩位老人打草席時卻手腳麻利,非常靈活,老兩口默契配合,不斷重復送草、打草的動作,周而復始,一床純手工的草席就慢慢成形了。隨后還要進行鎖邊、修邊等工序,最后再進行晾曬,一床結(jié)實耐用的草席才算完工。
打好的草席放在屋頂晾曬。
“早上6點起床,要到9點多才能打好一床草席,一天最多能打三床,年紀大了別的事情干不了,打草席增加點收入。”袁鳳英告訴記者,這樣一床長2米、寬1.2米的草席,能賣27元左右,老兩口年紀大了,多半是別人上門訂貨,一年大概能打100床左右,但不是打出來的草席都能賣出去。
只有一兩戶還在打草席
打好一床草席后,宋成明帶記者看自己和老伴收集的糯谷稻草,六七十捆稻草堆滿房間,還有不少去年打好但沒有賣出去的草席。“以前抗震救災、鋪床、農(nóng)民曬糧食都很喜歡用草席,現(xiàn)在用的人少了,主要是一些酒廠、醬油廠還會跟我們買手工草席,用于晾曬酒飯等。”宋成明說手工草席結(jié)實耐用,保存好可以用十幾年,透氣性好,曬糧食干得快,墊在床上夏天很涼快。
興盛時期,八字嶺小組幾乎家家戶戶打草席。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發(fā)展,不知從何時起,這門老手藝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原來村里有七八十戶人家在打草席,現(xiàn)在就剩一兩戶,年輕人基本都不會了,只有部分老人還在堅持傳承這門老手藝。”八字嶺小組副組長朱云華說。
“我們也不知道還能打到什么時候,這門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手藝干了幾十年,還是很舍不得,希望它能繼續(xù)傳承下去。”宋成明和袁鳳英說。(記者 宋蝶/文 史樺/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