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国产激情小视频,成人一级生活片,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久久奸,青苹果av

玉溪歷史人物廉潔故事 | 良好家風鑄就傳奇門第
——寧州張氏族人的清廉故事
發(fā)布時間:2023-04-03來源:玉溪日報

華寧民間流傳著一段“一門四進士三御史”的佳話。誰家有這樣的顯赫榮耀?這其實是對明清時期寧州張氏家族良好家風傳承的褒譽。

杞滇望族

張氏家族源遠流長,據(jù)《梨陽張氏族譜》記載,寧州張氏遠祖來自陜西岐山,先居大理,后遷通海,遂家寧州,故寧州張氏奉寧州吏目張恭為始祖。自明朝起,張氏一族開始發(fā)軔,特別是張恭的第六子張文禮在云南開行科舉考試后,登永樂甲申(1404年)進士榜,以“臨安府第一位進士”的美名載入史冊。其后張西銘、張鳳翀、張法孔、張正道又中進士,更顯門楣榮光,以致當?shù)孛魍踉残廊粸閺埵献迦恕㈥鶠榭h令張亮撰寫墓志銘,贊曰:“張氏,滇望族,一門四進士三御史。”今通??h楊廣鎮(zhèn)張氏宗祠門頭大匾的最上方四個不很醒目的小字“杞滇望族”即來源于此。

到了清代張氏又有張登鰲榮登進士榜,實際是“一門六進士”了。然而令張氏一族真正揚名立萬、流芳百世的不僅在于進士的榮耀,更在于張氏一族良好的家風傳承,特別是3個監(jiān)察官張海、張西銘、張鳳翀,以及有“天下第二清官”之稱的張法孔,他們謹承家風,清廉有為,一心為民,留下千古不磨的口碑,真正是“榮耀門庭積德深”。

優(yōu)良家風薪火相傳

《梨陽張氏族譜》和《黎縣志》《臨安府志》《華寧縣志》等文獻的記載表明,張氏一族正因家風優(yōu)良,才得以薪火相傳。

一是教子有方,行孝勤儉。據(jù)《梨陽張氏族譜》記載,從明代到清代,朝廷先后幾次敕封張氏族人。在誥封張海之父張瑤、張法孔之父張的圣旨中稱“善積于躬,慶延于前,致有子效用于時”“侍親疾而不解帶,義施槥而屢捐資”,肯定了父輩教子有方,為國家培養(yǎng)了能臣。頒給張海之母、張法孔之母的敕封圣旨中稱“夙有善德,著于閨門”“寶檢與慈,終溫且惠,絳帳傳經”,亦肯定她們相夫教子的母德和慈惠。

二是忠勤為國,吏廉政清。張氏先后有6人進士及第,舉人諸生數(shù)十人,受封委任遍及大江南北,或秉政一隅,或保疆衛(wèi)土,均廉潔從政,嚴守為官底線,上為國紓困,下為民解憂。張氏一族謹遵家風,十數(shù)代清廉,兩朝三御史,青史留名,無愧“清官”之稱。

三是志趣高遠,立德立言。張氏族人重視教育,施以教化,勤于著述吟詠。如張海著有《東征集》《撫閩草》,張西銘著有《鶴軒集》,張鳳翀著有《岐山稿》,張凌云著有《蘯溪清紀》,張登恒著有《醒迷篇》等,惜多佚,僅留部分詩文。

下面輯錄張海、張西銘、張法孔三人事跡,以饗讀者。

張海:功著閩黔

張海,字克寬,明宣德年間以貢生身份任揚州推官,主持判務,因執(zhí)法有方,聲名遠播,得大學士楊榮和兵部侍郎鄭三衢推薦,升任廣東道監(jiān)察御史,后又升任貴州按察使,其名載入貴州《名宦志》。

張海巡視務實,為地方排憂解難。明正統(tǒng)六年(1441年),他奉旨巡視河北、遼東軍政,整頓吏治,不避權貴,大舉查處官吏的不法之政和失職行為,促使文武官吏均能恪奉職守。當他看到遼東時值寒冬、邊防的艱辛困苦時,立即奏報朝廷,得朝廷采納,撥銀置辦器械、皮襖,使得官兵人心穩(wěn)定,邊防加強,朝廷無東顧之憂。

張海英勇抗敵,居功不傲。他任職廣東道御史期間,奉旨清理福建官府文書,適逢佃農鄧茂七率起義軍圍攻八閩,延平守吏退縮,張海意識情況緊急,急赴指揮,并只身往敵營勸誡退敵。后鄧茂七又復圍城,張海身先士卒率將士開門迎敵,擊退進攻,并督率軍民擒殺鄧茂七,朝廷特以誥賞嘉獎,平陽侯陳懋功自攬功勞,張海不予計較。后朝廷特以張海“功著閩黔”敕命晉升他為文林郎、正議大夫正資治尹,位居三品。

張海深懷民族大義,不懼安危。明景泰二年(1451年)五月,貴州發(fā)生“苗亂”,張海以按察副史身份往貴州征討處置,他只身深入苗寨,調查事件起因,向苗眾曉以大義,傳達朝廷威德,當?shù)孛缱迨最I聞知張海的一貫作風而深受感服,于是“苗亂”平息。張海也因此被譽為“一身是膽”。

張西銘:策對楓宸 綰章花縣

張西銘,字希載,號鶴軒,為張海之子。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進士,先后任江西撫州金溪知縣、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欽點直隸提督學政。其名載入直隸《名宦志》。

張西銘不畏強權,教戒為先。以進士身份赴任江西省金溪縣知縣時,聞知當?shù)囟嘤胁皇胤o之人為害鄉(xiāng)里,禍亂百姓,他當即堅決治理,責令其中帶頭者到縣衙予以教戒悔過,督促他們發(fā)還非法奪取的產業(yè),感化者眾。于是金溪劣者改過自新,民風為之一振。有一年撫州所轄各縣鬧饑荒,饑民競相劫奪,惟金溪百姓以“我等寧可餓死,也不能負張公”互相告誡,極少有為盜者。張西銘在金溪任職數(shù)年,關注百姓疾苦,秋毫無取于民。農家釀酒,出了好酒就贊道“如張父母,清也!”他離任時,金溪百姓夾道惜別,潸然淚下者眾。

張西銘整飭軍紀,賞罰嚴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他升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奉旨巡按遼東。當時遼東盜匪頻起,官軍剿擊屢次失敗,個別地方勢力于是挾勢弄權,張西銘到達后按律嚴懲不貸。他一邊整飾軍紀,一邊修浚城壕,使遼海安寧,朝廷無憂。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蘇州、松江有盜賊成伙結對擾民,朝廷派張西銘前往巡視,盜賊聞之即自行解散。他巡視至鎮(zhèn)江時,看到民饑無食,地方官府不予開倉賑災,張西銘大膽獨斷,放糧濟民,救民數(shù)以萬計。朝廷表揚張西銘為能臣,贊其有“策對楓宸,綰章花縣”之績。這句話贊揚的是張西銘勤于政事,善于地方治理。

張法孔:天下第二清官

張法孔,字南魯。明萬歷三十八(1610年)進士,授戶部郎中,轉糧儲兵備道、湖廣廉憲、山東右布政使、四川左布政使。

張法孔剛方清正,執(zhí)法嚴謹,始終如一。他于國公正不阿,責罰分明,于身嚴于律己,以至于家無私謁。在他奉旨督餉往遼陽期間,發(fā)放嚴密,親自登記賬冊,無虧空短缺,軍士感恩。在他擔任山東、四川布政使期間,體恤百姓,向民間征收各項稅賦銀兩,分厘不加,唯恐多收;向邊關撥放銀兩也分厘不少;他時時踐行“以節(jié)嗇約己,以廣大裕民”,僅備冬夏衣服各一件,十分艱苦儉樸;他勤政不分朝夕,“每晨興至夜半不言勞”,幾十余年如一日。因此,所到之處有“張青天”之號。

張法孔投身報國,有勇有謀。他身處的時代正值多事之秋,他認為應為國分憂。他告誡官員“未能身列元戎,捐軀報國,豈敢剝民財以愚子孫?”任上他緊縮開支,將地方節(jié)余銀三十萬助兵餉。大西軍首領張獻忠率軍攻打成都之時,張法孔和四川藩王、巡撫等齊心協(xié)力,固守城池。他主擔城南防守,出計謀募死士夜襲敵軍糧寨,迫使張獻忠退兵,保城安全。

張法孔能忍辱負重,敢于擔責。明崇禎十年(1637年),張法孔押解餉銀,在到夔州(今奉節(jié))的路上被劫,他擔起責任,自愿籌措私銀賠償朝廷,而巡撫王維章乘機參劾降級留任,幸蜀藩王得知后上疏朝廷,力薦張法孔,澄清其異常清廉賢能,懇請朝廷念及“勵遠臣冰蘗之苦操,獎群工安撫之大業(yè)”從長計議,對張法孔表彰并重用。后朝廷以太常寺卿召用張法孔。而張法孔卻決意引退,辭官歸鄉(xiāng)。

張法孔為官一生,廉潔奉公,清操絕人。明熹宗朱由校贊其“用高冰蘗之聲,爰最箸籌之績”,蜀王稱其為“藩屏賢臣”。明崇禎時張法孔被旌表為“天下第二清官”,朝廷還在南平縣為其立碑頌德。(執(zhí)筆人:中共華寧縣委黨史研究室和地方志編纂辦公室  楊文橋)

史料提供、文本審閱:玉溪市委史志辦

編輯:劉玉霞   審核:楊雪

關閉
專題公用底部
  • 玉溪網版權所有
  • 滇ICP備08100907號-1
  • 云新網前審字2013-06號
  • 滇公網安備 53040202000217號

  • 中共玉溪市委
  • 玉溪市人民政府
  • 主辦
  • 玉溪市融媒體中心
  • 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