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崎松
今年2月15日,是中國新音樂的開路先鋒、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曲作者、偉大的人民音樂家聶耳誕辰110周年紀念日。受歷史或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人們對聶耳的出生都有不同的說法及看法,這是很自然的。還有人說“聶耳是一位偉大的音樂天才,所以必有生死之謎”。筆者從事聶耳和國歌資料收集研究已經(jīng)40多年,現(xiàn)就上述問題介紹一些史實,供讀者了解。
2月14日還是2月15日
聶耳的生日是2月14日還是2月15日?可以先看《聶耳日記》,他在日記中曾經(jīng)5次提到自己的生日。
1929年2月7日,他寫道:“today is my birthday(今天是我的生日),十八歲快在面前了?!?/p>
1930年10月19日,他寫道:“一九一二年二月十四日便是我落到這世界的一天?!?/p>
1931年2月14日,他寫道:“落大雪來祝我的誕辰是多么有意義的事!困且恰到今天才接到立腳點那樣可貴、可愛的禮物,又是如何值得高興的事?。 ?/p>
1931年2月16日,他寫道:“照例是要吃一個連殼蒸的雞蛋,每年的誕辰,所以今天照補這雞蛋是天未明前送到我的枕邊的,伴我睡了一夜,在口袋里擠了一天,晚飯前才拿來開銷掉?!?/p>
1932年2月4日,他寫道:“大炮給我祝壽辰。自清晨五時響起,到下午四五點鐘沒有停止。吳淞、閘北有激戰(zhàn),日艦被擊沉一艘,飛機擊落一架,焚燒民房很多。”
——以上5篇日記,詳見《聶耳全集》(增訂版)中卷第235頁、275頁、288頁、289頁、391頁。
聶耳的三哥聶敘倫先生在新蕾出版社1981年12月出版的《少年時代的聶耳》一書中寫道:“農(nóng)歷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也就是公歷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五日)這天……母親雖然已經(jīng)快到臨產(chǎn)的時候了,還是照樣忙碌著家務和配藥工作。到了夜晚九點鐘,她實在支持不住了才離開藥柜回到房里。在一位鄰居老大娘的幫助下,一陣‘哇哇’的嬰兒啼哭聲伴隨著全家人的一片歡樂,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小寶寶降臨到我家來了,他就是我的四弟——聶耳?!?/p>
農(nóng)歷轉換為公歷出誤差
1985年9月,有位細心的讀者在云南編的內部集郵刊物上看到我的一篇短文,說我把聶耳生日寫成1912年2月15日是錯的,聶耳的生日是2月14日。刊物的編輯把信轉來讓我答復。為此,我專門寫信向聶敘倫先生請教。他在回信中說:“聶耳的生日是農(nóng)歷臘月二十八日,每到這天母親會蒸個有殼的雞蛋給他吃,我們記得很清楚。后來查閱出版的歷書,把農(nóng)歷換成公歷就是2月15日。聶耳日記里寫自己的生日不止一次。把他寫的公歷時間換成農(nóng)歷,多數(shù)還是臘月二十八日,也是2月15日。所以,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把紀念聶耳誕辰的時間定為每年的2月15日。”
1985年為紀念聶耳逝世五十周年,由文化部、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聶耳的親屬、戰(zhàn)友及從事聶耳研究的專家組成《聶耳全集》編委會,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設立《聶耳全集》編輯辦公室,編輯出版了兩卷本《聶耳全集》。當時,聶耳的二哥聶子明、三哥聶敘倫還健在,他倆擔任編委,參加了提供資料、核對事實、撰寫疑難注釋等工作。26年后,該書早已脫銷。為紀念聶耳誕辰100周年,相關部門再次組織成立編委會,于2011年11月編輯出版了三卷本的《聶耳全集》(增訂版)。
《聶耳全集》(增訂版)中卷第275頁,對聶耳生日原注如下:“據(jù)聶耳的母親、哥哥們所寫的材料,聶耳生于農(nóng)歷辛亥年臘月二十八日。聶耳自己在1929年與1932年的日記中提到生日的時候,也都是臘月二十八日(陽歷分別為2月7日與2月4日)。查對榮孟源《中國近代史歷表》,辛亥年臘月二十八日,應為陽歷的1912年2月15日?!?/p>
對于聶耳1931年2月14日聶耳的日記,《聶耳全集》注釋為:“‘誕辰’。聶耳的推算有誤,請參看前面1930年10月19日日記注釋。”
對聶耳1932年2月4日的日記,《聶耳全集》注釋:“本日為農(nóng)歷臘月二十八日,聶耳二十歲生日”。
筆者查對了榮孟源編、中華書局1953年9月第一版、1977年9月第二次印刷出版的《中國近代史歷表》,《聶耳日記》里提到的生日都是農(nóng)歷臘月二十八。因為農(nóng)歷轉換為公歷后,每年的日子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只能以1912年出生當日臘月二十八(2月15日)為準。因此,中國郵票總公司發(fā)行紀念《人民音樂家聶耳誕生70周年》的郵票。也是以1982年2月15日發(fā)行。
綜上所述,可見聶耳生日產(chǎn)生一天誤差,是農(nóng)歷轉換為公歷所致。把他的生日定為2月15日,是經(jīng)過慎重研究的。
聶耳的出生地問題
接著,我再來說聶耳的出生地。聶耳籍貫玉溪,生長于昆明,成名于上海,逝世于日本,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是至今也還有研究學者堅持說聶耳是出生在玉溪縣,不是出生昆明,到了三四歲時,父母親才領著他到昆明“成春堂”生活的。對此,本文前面引用聶耳的三哥聶敘倫先生著的書已經(jīng)講得很清楚了。同時,聶耳寫自己的年譜時也說得非常詳細和生動,不用有任何置疑。
聶耳在1930年10月19日的日記中寫道:
這是我未滿六歲的時候,聽到媽媽講這樣有趣的一個“反正”的故事……
“反正”這個名詞已在我腦里蕩得慣熟的了。只要想到“反正”二字便會聯(lián)想到槍聲,燒房子,換旗子,傷兵……和媽媽的表情。
我真覺得可惜,當時不能親眼看看燒房子,聽聽槍聲,只靜靜地躲在媽媽的肚皮里任她到哪里我便到哪里。直到這已“反正”了,旗子換了,槍聲也停止了,我才脫離了那緊緊的壓榨躥到另一個世界來,我現(xiàn)在想象著那時挺著一個大肚皮的媽媽,她是如何的痛苦喲!
一九一二年二月十四日便是我落到這世界的一天。
聶耳的父親聶鴻儀,字翼廷,母親彭寂寬(傣族)是玉溪縣中醫(yī)師。一家人為了討生活,于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從玉溪到昆明市租房子懸壺行醫(yī)。先在登仕街(現(xiàn)在的慶云街)44號開診所,后來又遷到甬道街72號、威遠街112號?,F(xiàn)在,一些老房子早已拆除。
聶耳有三個哥哥、兩個姐姐。他的大哥、大姐出生在玉溪;二姐、二哥、三哥和聶耳本人均生長在昆明。
為收集聶耳資料,我曾幾次吃住在聶敘倫先生家里,他親自帶領著我,走遍了父母親開過中醫(yī)診所和聶耳讀書的學校遺址。我也幾次采訪過聶耳的二哥聶子明先生,與聶耳的侄女聶麗華、侄孫曹京倉(青山)等家人交往至今,感謝他們家三代人對我從事聶耳研究工作的支持認可和關心。
聶耳確實是在辛亥革命的炮火聲中于1911年農(nóng)歷臘月二十八,公歷1912年2月15日晚上九點多鐘出生在昆明市甬道街72號“成春堂”中醫(yī)診所的小樓上。我們講聶耳和國歌的故事,應注意把民間傳說和某些小說、影視劇中描寫的情節(jié)區(qū)別開來,不可混為一談。小說和影視劇是文藝作品,作者可以根據(jù)歷史做適當虛構,但講歷史一定要求真務實。學術研究提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聶耳和國歌的研究也不例外,大家可以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