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青春孕育無限希望,青年創(chuàng)造美好明天。為進一步深化云南共青團“喜迎二十大、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結合省檔案局大學生夢想采集工作,記錄黨的十八大以來云嶺青年參與云南經濟社會建設方方面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即日起,共青團云南省委、云南省檔案局聯(lián)合推出“青春喜迎二十大,云嶺青年逐夢錄”系列視頻。該系列共20集,通過選取我省各行各業(yè)優(yōu)秀青年代表講述黨的十八大以來切身感受到的變化和發(fā)展,以社會記憶的視角切入云南在生態(tài)保護、民族團結、對外開放、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強邊固防、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經濟社會建設、科教文衛(wèi)等多領域取得的發(fā)展成就,以文字簡述、海報展示、照片呈現(xiàn)、vlog記錄等方式展現(xiàn)青年風貌和時代變遷,把青年成長經歷與云南十年發(fā)展變化歷程緊密相融,以朝氣蓬勃的青春氛圍獻禮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如果以時間作為度量單位,你堅持過最久的一件事是什么?8年,帶領團隊走進大山,累計為2000多戶人家免費拍攝超過1萬張全家福與個人肖像,這是云南保山自媒體人楊董清交出的答案。8年時間里,從一個大學畢業(yè)的90后毛頭小子,到公益項目發(fā)起人、傳媒公司總經理、云南省道德模范,楊董清實現(xiàn)了一次個人身份的轉變與升級;從僅限于保山周邊村落的“全家福公益攝”,到輻射保山、大理、麗江、迪慶、怒江5個地州的“鄉(xiāng)村公益攝影云南行”,他完成了一輪公益項目的拓展與深化;從單純拍攝云南鄉(xiāng)村人文風貌,到記錄 “建設美麗鄉(xiāng)村”光輝進程,他見證了一個偉大時代的變遷與成就。
“深山里的全家?!?/p>
8年時間,免費拍攝一萬多張照片
“段叔!你還記得我嗎?七年前我給你拍過照片!”2022年春節(jié)期間,楊董清在保山市施甸縣擺榔鄉(xiāng)大中村一碗水村民小組的段繼杰家激動地問道。
52歲的段繼杰笑逐顏開,從客廳柜子里拿出一張裝框的全家福說,“我記得,你拍的照片,我還留著?!闭掌锏亩卫^杰還沒有白發(fā),與妻子、兩個女兒一家四口站在老木屋前。
如今,段繼杰一家已經搬進地勢平穩(wěn)、交通方便的大中村安置點,入住兩層水泥房。這里半小時就能到鄉(xiāng)鎮(zhèn),趕街、看病、上學都十分方便。老兩口在自家院子里種了很多蔬菜,平時就近務工,生活平靜簡單。
2015年到2022年間,每逢春節(jié)前后,楊董清都要帶領“全家福公益攝”團隊走進大山,免費為村民拍攝全家福,并裝印成框,送到每一戶家中。從一個村子到另一個寨子,拍攝一群老鄉(xiāng)又一群老鄉(xiāng),截至目前,已為2000多戶人家拍攝了1萬多張照片。
車是自己的,油費自己出,設備自己扛,拍攝、裝印所需費用基本都由楊董清個人承擔。后來,有一部分愛心人士捐款,楊董清把每一筆公益金都認真記錄在案。對此,他有兩個原則,一是公益捐款必須做到公開透明,二是不需要用錢的地方絕對不用。
在“全家福公益攝”推進的第十個年頭,楊董清計劃舉辦一場以“鄉(xiāng)村全家福”為主題的攝影展。在他看來,照片是歷史的切片,村民身后的老宅、身穿的服飾、面部的表情都是重要的歷史細節(jié),可以重現(xiàn)昔日的景象。
“公路移動照相館”
25天3015公里,穿越滇西環(huán)線之旅
總有朋友問他,“為什么不來一次云南行或者中國行?”
很長一段時間里,這個問題纏繞著楊董清,他時常輾轉難眠,琢磨這件事。為什么不把“全家福公益攝”推得更遠、做得更大呢?為什么不讓這個公益項目惠及更多偏遠山區(qū)的村民呢?于是,“鄉(xiāng)村公益攝影云南行”應運而生,楊董清及其團隊策劃,從滇西環(huán)線起步,分階段走遍云南各個州市,為每一個偏遠鄉(xiāng)村的村民拍一張照片。
2021年4月30日,2輛車,8個人,從保山正式出發(fā)。在并不寬敞的車廂里,幾個年輕人意氣奮發(fā)、斗志昂揚。其中1輛皮卡車,拉著近1000個相框,攝影、打印設備一應俱全,儼然一座移動照相館。
“我們想要通過照片、視頻,全程記錄這趟旅程,再通過網(wǎng)絡分享給全國各地的人們。”楊董清說,本以為只是團隊的事,不曾想得到了許多志愿者的幫助,當?shù)卣渤隽f(xié)調,此外還有五、六家愛心企業(yè)給予了人力物力支持。
25天的時間里,一行人沿滇西環(huán)線,穿越保山、大理、麗江、迪慶、怒江5個地州,跨越3015公里,探訪11個民族村落。在行進過程中,他們發(fā)現(xiàn)旅途的意義已經遠超攝影本身了。
這似乎是一次公路之旅,他們開過高速、省道、鄉(xiāng)道、彈石路……這似乎又是一次壯美山河之旅,他們領略蒼山洱海風花雪月、梅里雪山日照金頂、普達措高原草甸……這似乎還是一次民族團結之旅,在大理,聽聞白族爺爺奶奶的美好愛情;在麗江,遇見納西族老奶奶對著鏡頭細細修整容裝;在迪慶,享用熱情好客藏族同胞備下的美酒佳肴;在怒江,探訪告別 “四只腳”木楞房,住進家具家電齊全小區(qū)的傈僳族群眾……
記錄“建設美麗鄉(xiāng)村”
村民還需更多幫助,想為他們做更多事
楊董清說,這一路下來,感慨最深的還是見證了“建設美麗鄉(xiāng)村”的輝煌歷程。過去進村要坐拖拉機,再換摩托車到村民家,拍好的照片要帶回城里沖洗,裝框后再請村干部帶回去。而現(xiàn)在,再險峻的地勢都通了路,家家通水通電通網(wǎng)絡。更難得的是,許多年輕人重新回到鄉(xiāng)村,他們用新一代人的方式養(yǎng)豬、養(yǎng)牛、種茶,給鄉(xiāng)村發(fā)展帶回了全新的生機和風貌。
據(jù)了解,隨著全國脫貧攻堅戰(zhàn)的勝利,云南933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50萬人實現(xiàn)了“挪窮窩”“斬窮根”。2021年,云南接續(xù)推動脫貧地區(qū)發(fā)展和鄉(xiāng)村全面振興,精準幫扶51.2萬人消除返貧致貧風險,脫貧勞動力轉移就業(yè)322.18萬人。
“全家福公益攝”“鄉(xiāng)村公益攝影云南行”不僅為村民提供了影像留念,留存了云南鄉(xiāng)村民風民俗記憶,更重要的是,用照片記錄了黨的領導下鄉(xiāng)村建設的光輝歷程,鄉(xiāng)村經濟建設取得的顯著成就,倡導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
“除了拍攝全家福,村民們還需要更多幫助,我想為他們做更多事情?!睏疃逭f,每當看到鄉(xiāng)親們把全家福掛在家中的醒目位置,都令他動容,同時也感到自己力量的微弱。
2016年,楊董清了解到一個以“用愛心呵護孩子冷暖”為使命,為偏遠、貧困地區(qū)的孩子們定制新衣服的愛心公益行動——“愛心衣櫥”。經過多方努力,于2017年春節(jié),第一次將該公益行動引入施甸縣木老元鄉(xiāng)大地村,為那里的孩子們帶去了過冬新衣。截至目前,在楊董清的推進下,保山市10個山區(qū)小學、1000多名兒童因此項公益項目受益,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愛心人士的捐贈。
把公益印刻進DNA
一家子四代人,共謀鄉(xiāng)村事業(yè)步履不停
楊董清給自己定位是“鄉(xiāng)土青年”,他的根在大山里,在云南省保山市施甸縣太平鎮(zhèn)地理脈村,這里的人們世代以務農為生。
“我的大家族五代同堂,六十多口人生活在一起。以前爺爺一直想整整齊齊拍個全家福,但當時條件不允許,等我有了照相機,爺爺已經不在了?!币粡埲腋#闪藯疃搴图胰说倪z憾。
2015年,在基層老稅務干部、老黨員父親董國富的鼓勵下,楊董清扛起相機、閃光燈、三腳架,鉚起一股勁兒,勇闖大山。他說,這股勁頭,來源于自己的家庭。
“我爸就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個偶像!”楊董清并不掩飾自己對父親的崇敬。作為保山施甸國稅局的一名普通稅務干部,董國富除了守好“嚴父、慈父”形象,做好本職工作外,還主動承擔起一定的社會責任。他曾帶領自家兄弟三人,在保山施甸沙子坡村出資修路,使得村里的道路東西貫通,切實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條件。因此,以家庭為單位,被評為2017年“全國最美家庭” 2017年“云南省文明家庭”。
“公益”像是印刻在家族DNA里的東西,董國富樹立的“勤儉節(jié)約、積極助人”好榜樣、好家風,被楊董清自然而然地承襲下來,家族“鄉(xiāng)村公益接力棒”如此延續(xù)。
除了“全家福公益攝”“鄉(xiāng)村公益攝影云南行”、保山“愛心衣櫥”公益項目外,楊董清還與小伙伴們運營著“hey保山”微信公眾號,經營著保山源清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拔覀兺瑫r致力于新媒體平臺探索,一方面能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的便捷,讓更多愛心人士參與到公益中來;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推廣保山故事、保山美景、保山美食,傳遞保山正能量?!睏疃逭f。
8年,楊董清免費拍攝超過1萬張全家福與個人肖像。照片記錄了從起初泥濘不堪、無法通車的羊腸小道,到現(xiàn)在水泥大路通到每一戶人家門口;從老鄉(xiāng)起初面對鏡頭的緊張,到現(xiàn)在臉上自然而然的笑容……他見證并記錄著云南全面脫貧邁入小康的歷史性時刻。
歲月為證,奮斗不止。只要扎扎實實努力、勤勤懇懇付出日子就會越過越紅火,生活就會越來越幸福。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牢記囑托,接續(xù)奮斗,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以更加昂揚的姿態(tài)、更加過硬的作風、更加飽滿的熱情一任接著一任干、一代接著一代干,持續(xù)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以尺寸之力積千秋之功,以奮進不息創(chuàng)新美好藍圖,以苦干實干書寫歷史新篇章!